傳統企業轉型,不要被互聯網綁架了
發布日期:[2016/3/30] 編輯:奇億廣州網站建設
為什么會困惑呢?我們為什么要做互聯網?為了一個微信公眾賬號?為了一個 APP?
難道有個微信公眾賬號或者一個 APP就算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成功了嗎?
我問了很多大力在做微信公眾賬號和 APP 的傳統企業,你們為什么要做微信和 APP,所有人的答復都是我們依靠這個轉型。
我又問你們在怎么樣轉型呢?有人說,我們要做一個1000萬人關注的微信公眾賬號、一個1000萬安裝的 APP。
于是我反問到,做到了1000萬之后呢?“額~~~~~~~2000萬?”
所有人都無語了,但這就是現實。
說三個小故事,
由于工作的原因,我常常會和其他體制內做互聯網的人聊天,他們都要做微信公眾賬號關注有禮的活動——拉粉。我看了一下他們的微信,啥內容都沒有呀!他們說做什么內容沒有想好,但是領導說了給批資源做就是了,準備把粉絲做到 XX 萬……
有一次在一家餐廳吃飯,服務員突然跑過來說,現在只要掃個碼就可以多送一盤菜。我關注后,吃了菜,然后看了下微信公眾賬號的歷史消息,全部都是菜單,然后默默的取消關注了……
還有一次,我看到某知名傳統企業在推薦一款 APP,但完全不知道這個 APP 是干嘛的,也沒有告訴我這個 APP 是干嘛的,只知道下載了就有一瓶油送,于是看到很多媽媽級別的人在那里掃碼下載,還有人發微信說,“快來,樓下有油領……”。
故事是真實的。好多企業都是這樣做的——“生于拉新,死于存活”。把互聯網當做發送宣傳單頁的升級版。沒有內容,沒有互動,單純追求一個粉絲數,那真的只是個數據而已,不能給企業帶來任何的效益。
“互聯網+”更多存在在企業的年度材料中,而不是企業家的腦海中。
那么,互聯網真正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?
一定是效率的提升,生活效率的提升、工作效率的提升。
微信給人們帶來的是什么?把以前的短信、彩信改成了微信來發送嗎?當然不是,而是帶來了全社會溝通效率的提升。
人與人之間溝通是需要理由的,特別是陌生人。以前陌生人溝通成本很高,因為沒有話題,只能逢年過節的時候借機會發發短信,聯系一下感情。
而現在,通過微信的朋友圈,你需要找機會溝通嗎?每次的朋友圈分享、點贊、留言、群組溝通,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大幅提升。這是微信給人們帶來的真正好處。你再也不用見到一個人之后問最近怎么樣,而是說我看你朋友圈上剛說你去了趟臺灣,怎么樣好玩嗎。
所以,并不是微信革了運營商的命,而是一種更加高效的溝通方式。
說回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,按照傳統的思路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賬號或者 APP,并沒有改變任何企業生產的流程,也沒有使得企業的宣傳效率提升(因為,宣傳單頁式的宣傳根本不看的),沒有改變任何企業的本質。
看待一個互聯網工具適不適合這個企業,一定要看用戶、員工有沒有因為這個產品而帶來改變,是不是更加方便了,員工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更少了,這才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。
微信和 APP對于一個企業來說,是工具,是手段,是過程,但是絕對不是終極目標。不能說我要 XX 粉絲,一定要想明白,要這些粉絲以后干嘛,企業給用戶帶來什么價值,用戶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。
傳統企業常常被互聯網公司的一句話騙了——“只要有用戶就夠了,先不用想商業模式”。傳統企業不像新創的互聯網公司,有機會在一輪又一輪的投資中,尋找快速迭代的機會。沒有一家好的公司是沒有商業模式的,你必須想明白商業模式是什么,哪怕你暫時還不賺錢。
黃太吉的赫暢說,互聯網帶來了企業效率的提升而帶來成本結構的改變,然后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。
對于,傳統企業來說,也是這樣,如果你暫時想不到你的商業模式,那么不如把錢先花在自己的一線員工上,給他們提供工具,解決他們的痛點。讓他們在面對用戶的時候的效率更高,不管是服務效率還是營銷效率。
很多傳統企業的員工真的好可憐,什么都要做,什么指標都要背,而自己使用的營銷工具還存于“石器時代”。好不容易有個微信公眾賬號、APP 了,以為日子能好了,才發現自己又多了一個拉粉的指標……
互聯網是工具,請不要被工具綁架了。
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stu.com/news/1431.html,轉摘請保留版權,謝謝。
2016/3/30
淺談“互聯網+”保險應如何發展
2016/3/30
微信紅包的發展歷程及未來方向
2016/3/30
優秀的網站建設體現在哪里?
2016/3/29
影響網站流量的七個重要因素
2016/3/28
網站改版你需要做的八件事
2016/3/28
英文字體在網站建設中的運用技巧
2016/3/28
淺談以社區為主的微信讀書
2016/3/28
影響百度印象分的因素有哪些?
2016/3/28
社區o2o存在哪些價值?
2016/3/26
在百度做非搜索業務運營的感想
2016/3/26
從個人經歷談生活化營銷
2016/3/26
精準高效的QQ群推廣方式
2016/3/26
外賣O2O企業開辟新戰場為哪般?
2016/3/26
網站優化之幾大平臺投稿文章的特點分析
2016/3/25
閑談:互聯網電視大家都愛體育
2016/3/25
網站上線之后運營從哪些方面著手?
2016/3/25
“互聯網+”專車,看UBER是如何成功的
2016/3/25
陌陌上線網頁版的用意何在?
2016/3/25
五大方法搞定網站建設中頁面加載速度問題
2016/3/24
專題網站的seo實用策略
難道有個微信公眾賬號或者一個 APP就算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成功了嗎?
我問了很多大力在做微信公眾賬號和 APP 的傳統企業,你們為什么要做微信和 APP,所有人的答復都是我們依靠這個轉型。
我又問你們在怎么樣轉型呢?有人說,我們要做一個1000萬人關注的微信公眾賬號、一個1000萬安裝的 APP。
于是我反問到,做到了1000萬之后呢?“額~~~~~~~2000萬?”
所有人都無語了,但這就是現實。
說三個小故事,
由于工作的原因,我常常會和其他體制內做互聯網的人聊天,他們都要做微信公眾賬號關注有禮的活動——拉粉。我看了一下他們的微信,啥內容都沒有呀!他們說做什么內容沒有想好,但是領導說了給批資源做就是了,準備把粉絲做到 XX 萬……
有一次在一家餐廳吃飯,服務員突然跑過來說,現在只要掃個碼就可以多送一盤菜。我關注后,吃了菜,然后看了下微信公眾賬號的歷史消息,全部都是菜單,然后默默的取消關注了……
還有一次,我看到某知名傳統企業在推薦一款 APP,但完全不知道這個 APP 是干嘛的,也沒有告訴我這個 APP 是干嘛的,只知道下載了就有一瓶油送,于是看到很多媽媽級別的人在那里掃碼下載,還有人發微信說,“快來,樓下有油領……”。
故事是真實的。好多企業都是這樣做的——“生于拉新,死于存活”。把互聯網當做發送宣傳單頁的升級版。沒有內容,沒有互動,單純追求一個粉絲數,那真的只是個數據而已,不能給企業帶來任何的效益。
“互聯網+”更多存在在企業的年度材料中,而不是企業家的腦海中。
那么,互聯網真正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?
一定是效率的提升,生活效率的提升、工作效率的提升。
微信給人們帶來的是什么?把以前的短信、彩信改成了微信來發送嗎?當然不是,而是帶來了全社會溝通效率的提升。
人與人之間溝通是需要理由的,特別是陌生人。以前陌生人溝通成本很高,因為沒有話題,只能逢年過節的時候借機會發發短信,聯系一下感情。
而現在,通過微信的朋友圈,你需要找機會溝通嗎?每次的朋友圈分享、點贊、留言、群組溝通,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大幅提升。這是微信給人們帶來的真正好處。你再也不用見到一個人之后問最近怎么樣,而是說我看你朋友圈上剛說你去了趟臺灣,怎么樣好玩嗎。
所以,并不是微信革了運營商的命,而是一種更加高效的溝通方式。
說回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,按照傳統的思路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賬號或者 APP,并沒有改變任何企業生產的流程,也沒有使得企業的宣傳效率提升(因為,宣傳單頁式的宣傳根本不看的),沒有改變任何企業的本質。
看待一個互聯網工具適不適合這個企業,一定要看用戶、員工有沒有因為這個產品而帶來改變,是不是更加方便了,員工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更少了,這才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。
微信和 APP對于一個企業來說,是工具,是手段,是過程,但是絕對不是終極目標。不能說我要 XX 粉絲,一定要想明白,要這些粉絲以后干嘛,企業給用戶帶來什么價值,用戶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。
傳統企業常常被互聯網公司的一句話騙了——“只要有用戶就夠了,先不用想商業模式”。傳統企業不像新創的互聯網公司,有機會在一輪又一輪的投資中,尋找快速迭代的機會。沒有一家好的公司是沒有商業模式的,你必須想明白商業模式是什么,哪怕你暫時還不賺錢。
黃太吉的赫暢說,互聯網帶來了企業效率的提升而帶來成本結構的改變,然后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。
對于,傳統企業來說,也是這樣,如果你暫時想不到你的商業模式,那么不如把錢先花在自己的一線員工上,給他們提供工具,解決他們的痛點。讓他們在面對用戶的時候的效率更高,不管是服務效率還是營銷效率。
很多傳統企業的員工真的好可憐,什么都要做,什么指標都要背,而自己使用的營銷工具還存于“石器時代”。好不容易有個微信公眾賬號、APP 了,以為日子能好了,才發現自己又多了一個拉粉的指標……
互聯網是工具,請不要被工具綁架了。
本文由奇億網站建設原創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studstu.com/news/1431.html,轉摘請保留版權,謝謝。



















